登录/注册 搜索

农民大舞台 天天有看头


22场演出,从正月初三到大年十五,泸县县城上演了一场农民演艺大比拼;19个镇几十支队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龙城大地共同奉献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20万人次观看,蛇年新春,泸县老百姓品足年味过足瘾——

 

 

农民大舞台 天天有看头 

       2013年春节,泸县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策划了一台文化盛典——农民演艺大舞台,在各级相关部门的积极筹备下,从2013年农历正月初三开始,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天天好戏连台,热闹和精彩在观众心中久久回味。一系列文艺演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泸县人民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营造出团结奋进、喜庆和谐、万民同乐的节日氛围,让龙城人民在丰富多彩的演出中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文化年。

   现场演出最好看

      农历正月初三下午,人民广场的演出还没有开始,远近的群众就早早地赶了过来。今天是农民演艺大舞台的第一场,云锦镇专场演出。家住福集镇花园街的刘泽群叫上左邻右舍的姐妹们,自带凳子占据“贵宾席”,眼巴巴地等待演出开始。冷不防发现我们在偷偷笑她,便不好意思地说:“早点来才好坐第一排,来迟了坐后面看不见。”等到9点钟演出正式开始,此时能容纳万人的广场上已经高高低低站满了人。
      当天的演出十分精彩,尤其是当最后一个压轴节目——张德高的小品《喊人风波》上场时,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农历初四下午是石桥镇的专场演出,由长虹歌舞团带来的小品《听不懂》的精彩段子把观众逗得合不拢嘴。“我们一家老少都喜欢小品,只不过平常没有机会看到现场演出,听说过年广场天天有演出,我就带着孙子孙女早早地来了。看现场演出好,不花钱还能看到真人。”从兰弯子赶来看演出的魏大爷乐呵呵地说。

      家住嘉明镇狮子村的罗先华三岁的儿子感冒发烧要输液,演出看不成了,咋办?儿子在病床上哭闹,非看演出不可。罗先华就背着儿子,妻子明霞用一根竹竿高高地举着点滴瓶,天天来到演艺大舞台看演出,这幕场景成了演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就这样接连打着点滴看了两三天演出,孩子的病竟不知不觉的好了。“这些节目真精彩,娃儿心情好,病都要好得快点。这个年过得安逸!”

      福集镇工矿区60多岁的孙家容老太,每天坐公交车准时来看演出,从初三到十五,22场演出一场没落下。

     “好看!好看!”每当问起观众看演出的感受时,淳朴的观众总是这样回答,他们可能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形容词,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和激动的手势已透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欢。“现在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了,在电视上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演出,但我们更喜欢看我们家乡自己的演员表演的节目。电视上的节目要看腻,这里的节目天天看都看不厌。”从广东打工回来的牛滩镇团结村村民梁忠说。

     “过年走人户就走泸县,因为泸县天天有看头,走其它地方就只有喝单碗!”云锦镇文化专干邓志辉传达的是镇民们的心声。 

     文化大比拼、大交流、大展示的平台

      农民演艺大舞台以开放式广场为舞台,便于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也很容易激发群众投身文化的热情。每个团队,每位演员都在暗中较劲,互相“攀比”,渴望被关注,被赞赏。正月十五毗卢镇的铜管乐队和彩龙表演,周锡荣带领20多名乐手站在台上,一首《幸福万年长》他要演奏两次,神气活现。每个专场的节目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使得那些“编外”演员“羡慕嫉妒恨”:初五下午喻寺镇专场, 73岁的曾绍荣和老伴坐不住了,自告奋勇上台“露一手”表演太极扇。元宵节上午,嘉明镇表演的花号和龙舞中,10名老汉站在台前吹花号意犹未尽,占尽风头,大有“当仁不让”龙舞队的意味。花号队伍中年纪最大温义发今年93岁了,今天是祖孙三代同台演出——“花号”这种气鸣乐器没有固定音律,但其特有的“呜嘟嘟”节奏性组合极具特色,曾在2006年被评选为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兆雅镇村村有龙,人人争着想表演,后来村支书一句话才算把这事摆平:“火龙是非遗,你们争个啥?”

          各显神通为的是让舞台火火火

     “说起过年就好耍,冬至过了就把猪儿杀,三十天晌午吃萝卜,晚上团年吃嘎嘎!”得胜花灯的“灯头儿”口诵吉利子,向观众们恭贺新春。

      花灯是得胜镇的特色,表演者很多是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听说要上县城表演,个个都来劲儿。花灯队伍里也有小孩子,“要让我们的好东西后继有人,我们要求每个村都要有花灯团队,人人会唱花灯。”得胜镇文化专干刘玉春说。

     为了让自己的演出更夺人眼球,更赚人气,各镇极尽所能,出的是高招儿,拼的是狠劲儿。在节目筹备过程中,各种创意,各种格调,各种特色,各种亮点,尽收眼底。

      嘉明镇的车技表演,是常年活跃在沿海舞台上的两个年轻人,专程赶回来参加农民演艺大舞台,将自己的“绝活”展现给家乡父老。

     福集镇的宏亮演出队是泸县十佳农民表演团队之一,亮出的是舞蹈演员最青春最专业的舞姿。

      石桥镇的红豆艺术团表演的音乐剧《映山红》,团长亲自上阵献艺。

      毗卢镇的农民管弦乐队演奏的民乐《花儿与少年》悠扬婉转天衣无缝,让人直呼“安逸”。为了这“安逸”二字,毗卢镇专门请来指导老师,每月学习1—2次,还到外地排练。“我们是现场演奏货真价实,绝不是那种摆摆样子从音响里放出来的!”毗卢镇文化专干周锡荣自豪地说。

       太伏镇的少儿腰鼓是地方特色,除了演艺大舞台和民俗表演之外,镇上的文化三下乡也在演出,每一场都会赢来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元宵节舞龙专门请了铜梁的人来培训,龙也是新制的,一改往日“拜年龙”的褴褛形象。

     牛滩镇往年节目不太出彩,今年可是“下狠手”, 节目果然令人刮目相看。《民族舞串烧》是在外就读的艺体学校的学生来排练的,一看就很专业;荷花龙表演非常新颖创意,至今还有观众在议论“我就是没看清楚她们怎么把龙变成荷花然后又变回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兆雅镇的农民脱口秀,50多岁的大妈张应得,一字不识竟然可以现编现唱,把党的政策和民俗融入快板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艺天才。

     强辐射广延伸 拓展文化产业链

     如此接地气、贴人心、极具亲和力的农民演艺大舞台,必然也会聚人气,凝商气。农民演艺事业的发展,对泸县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反过来牵引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循环积累。泸县农民演艺网的产业化经营不仅能促进其自身行业规模的扩大和行业档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产业的扩张和延伸形成集聚经济,拉动泸县经济的新增长。

      春节期间,泸县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南腔北调骤然增多,街上停着跑着的很多是外地的车辆。在沿海工作的张先生多年漂泊在外,今年回家,惊诧于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道路变宽了,绿树变多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各种娱乐设施健全,餐饮服务业非常完善,宾馆和茶楼生意火爆,各种家乡特产销售很旺,农村也越来越现代化,有得玩又有得逛,美景看不完。最大的感受是家乡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农民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和充实。农民演艺大舞台,简直就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