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石雕
泸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县石雕
泸县位于四川南部,有记载的最早建制为公元前15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在经过了江阳、泸川、泸州等名称和政区的历史演绎之后,1913年改称泸县。泸县气候温和,属于丘陵地带。在与肥沃土地相间的众多山蛮上,分布着众多的岩壁,有丰富的石雕材料。泸县石雕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江阳郡(今泸县)俗好文刻”。县域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泸县宋墓石刻,有省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和龙桥群。因为石刻众多,泸县与大足、安岳、荣县、乐山等地石雕连缀成片,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石雕之乡。在泸县,与大量精美石雕相生相伴的石雕工艺,一直延续传承到现在。如今,在县城福集的公共场所,在许多建筑的庭外和厅堂,在乡村的民居和岩壁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各种石雕艺术作品。这种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加上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大量优秀石雕作品的产生和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条件。
泸县石雕艺术历史传承久远、源远流长。它源于长江流域的石雕艺术,融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和中国龙文化于一体,吸丹青遗风,翰墨神韵、名流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幼灵动的川南艺术风格。泸县石雕与建筑艺术、风景旅游、民宅乡居交相辉映,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泸县石雕艺术主要有圆雕、浮雕、镂空雕和沉雕等几大类。其代表作品有泸县县城的龙柱、百龙图、玉蟾山上的流民图等。
泸县石雕艺术作品规模大,数量多,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征。其雕刻手法继承了传统的刀法——“直刀法”和“圆刀法”,即凹入圆刀法和突起圆刀法。泸县石雕艺术注重民族性、装饰性、意象性,反映了生意盎然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
泸县石雕艺术在川南具有典型代表性。题材也广泛,包括人物、四灵、杂戏、建筑、家居、动植物等等。石雕艺术孕育了极具价值的作品,影响广泛。泸县石刻馆藏国家级珍贵文物有近300件;汉棺雕刻全国少有,泸县宋墓石刻和龙脑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和龙桥群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对龙脑桥的雕刻高度评价说:如此巨大比例形象的龙、兽群雕,如此精美的桥梁石刻艺术,在全国古桥中,确属罕见。
泸县石雕艺术价值独特。在历史价值上,泸县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记载。在艺术价值方面,泸县石雕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艺术载体具有较强的世俗化特征,注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世俗化表现。泸县石雕艺术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泸县石雕艺术,可以研究历史的民族间的迁移和冲突、民族间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研究泸县乃至西南地域宗教信仰、民俗礼仪、与时代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状况。
泸县石雕目前已处于后继无人的濒危状况。作为传统手工技术,传承延续越来越难,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雕艺术品被列入禁止之列,受到批判的艺人大多弃艺改行。现代生活对传统石雕艺术的需求的显著减少,又迫使部分石刻艺人放弃了自己的技术。作为传统艺术,劳动效率较低,劳动收益较差,愿意继承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石雕工艺的生存空间和传承受到抑制。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曾经在泸县大地普遍存在和流行的传统石雕工艺,出现了极大的生存危机,面临难以传承的窘境,迫切需要加以保护。
为了有效的保护泸县石雕工艺,泸县人民政府制订了《泸县石雕保护工作规划》。由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县文体广电局组织落实,泸县文化馆负责具体实施。通过调查,彻底摸清泸县石雕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制作工艺流程、工具配置和分布等情况,归类、整理、存档。要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以石雕工艺集中的太伏镇为中心,建立泸县石雕文化生态保护村,努力使石雕技艺得到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