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雅火龙
泸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兆雅火龙
兆雅火龙是闻名川南的汉民族传统龙舞吐焰火而得名的传统舞蹈艺术。兆雅火龙,最初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泸县安贤乡新溪子长江河岸。由于水与火并承有生命寓意,故河岸舞火龙在清朝乾隆后的兆雅民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初,较为盛行。改革开放后兆雅居民装扎火龙、表演火龙、敬烧火龙的兴趣极其高涨。每年春节腊月装扎裱糊火龙,正月表演火龙,正月十五晚敬烧火龙,成了兆雅长江河岸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必做的事。兆雅火龙主要由新溪王氏人和吴氏人掌宝和舞龙头,杨氏人舞龙身、龙尾和鱼兵、虾将。现有传人为吴兴华、王玉泉。兆雅火龙表演主要活动在安贤社区及新溪子附近的型家村、永和村和燕岩村。兆雅火龙由二年生茨竹刮青破篾制作,先装扎成龙身和鱼兵、虾将骨架,再用红纸或红布裱糊,然后用颜料绘制图案。火龙表演主要套路有龙垒塔、龙抢宝、龙穿梭、龙翻江、龙钻洞,龙行云,黄龙滚,二龙戏珠。火龙敬烧,在夜间先由舞宝人(传人)敬上香烛,口吟吉利子:盘古开天地,伏羲制人倫,神农生五谷,九河禹王洗,从此分天地,社会才有你。舞龙者戴着尖顶盖,舞着龙和鱼兵虾将,哼着吉利子,愉快地接受红爆竹和铁水花洗礼。最后,用香烛点上稻草引燃火龙和鱼兵虾将。燃毕,全体舞龙者跪着拜向龙灰,祈求风调雨顺。兆雅火龙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