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百和莲枪


泸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百和莲枪     

百和莲枪是以道具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魂的自娱式汉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形式。百和莲枪发端于百和镇,流传于百和镇及其周边川、渝地区,是与川南最常见于节庆之时的“龙舞”、“狮舞”相并列的汉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百和莲枪属自娱式民间舞蹈艺术,源于叫花子乞讨,其主要道具莲枪也由叫花子的打狗棒演化而成。

泸县自古以农耕为主。百和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历代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无人耕种,少为人住,游走乞讨者聚于此。为了生计和乞讨效果,将随身携带的打狗棒于两端挂铜钱以演化为莲枪,并配以唱腔、唱词和自编的滑稽舞姿,且击且唱且说,形成了莲枪的基本雏形,并开始在百和镇及周边各镇流传。

明末清初,百和镇的“连枪”吸收过往商贾的轶闻故事精华和民歌、小调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结合本地的地方传说“观世音坐莲台”及祈善祈福的大众心理,自行改编为固定唱腔即莲枪调、固定衬词即“荷花一朵莲得儿——海棠花”的民间艺术形式,“连枪”也改为“莲枪”。由此,百和莲枪舞这种“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在川、滇、黔、渝等更大范围的传播。据传,四川花灯调及云南彝族“莲花落”均源于此。

清光绪年间,百和乡民田文德家境贫寒,在为岳父祝寿时,无钱象襟兄们那样请来狮子龙灯表演,便和妻子一道手拿一截竹杆,边唱边跳,亦歌亦舞,既触地击节,又拍打全身,长工佣人们也随其表演,场面十分热闹,岳父高兴至极,当场奖励田文德五十石谷子,又拿出200两银子叫田文德仔细琢磨,认真研习,作为一种手艺传家。田文德把竹棍进行了装饰,把唱词分为上下两腔,加进了衬词,运用了民间吹打乐伴奏,并把这种表演形式取名为“打莲枪”,田文德便成为百和莲枪的宗师。田文德将百和莲枪的唱腔规范,大胆引入传统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极大地丰富了莲枪表演的内涵,以莲枪为主要道具,以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魂,百和莲枪也因此完成了由一般“曲艺莲枪”简单的敲敲打打向民间舞蹈艺术的转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盛极一时,丰收节庆之时,必打“莲枪”,跳莲枪。代表曲目有《冤花告状》、《花仙剑》、《柳阴记》、《讨口》等。

百和莲枪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已经由简单的民间“媚主”曲艺形式演化为汉民族独特的道具舞蹈艺术,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结晶,汉民族文化的遗存,记录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苦难历程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当地历史演变的活教材。其唱腔别致,唱词诙谐,表演风趣,独具神韵,声、色、艺俱佳,表现出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和简约美,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既具有研究汉民族舞蹈艺术的形成发展和文化繁衍的重要学术价值,又是研究该地在社会发展、进步及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