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嘉明花号


   加明花号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汉民族民间最原始的气鸣乐器。也是在加明当地民俗“灶神节”活动内容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号,也称过山号,因其声音那个翻山越岭而得名。加明花号制作方式和演奏方法较为简单。竖吹,发音为筒音和高低泛音。据《泸州地方志》载:“荜筿为农村吹奏乐器,俗称花号。以一年生慈竹制作,前粗后细,长约1米,形如单簧管,但无放音孔,只有一个音调,声音清脆悠扬,多在春节前后吹奏”。关于荜筿,据史载在汉代由西域传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荜筿,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但后来荜筿进入宫廷,经过改制,已经有6至8个放音孔,能够演奏完整的乐曲。加明花号长期流传在民间,史无记载,虽然制作和演奏方法与荜筿极为相似,但不应该是荜筿。加明花号的产生虽然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断加明花号是当地农人受荜筿吹奏乐器的影响而发明的民间土乐器。加明自古以来多生慈竹,有较为丰富的花号制作的唯一原材料,因此,每到春节前后,当地农人家家户户必制花号,必吹花号,形成当地奠祭灶神的重要内容。

   加明花号虽然发音单一,但吹奏时通过气息强弱的调整变化,声音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激越的、连绵不断的“唔嘟嘟”声,最擅长烘托喜庆气氛。花号演奏无规定性,发音随意,依演奏者的情绪而定。在众多支花号齐奏时,只要高、中、低音花号编配恰当,节奏和谐,也能够演奏出浑然质朴、清脆悠扬的旋律。加明花号已列入泸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