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河清吹
潮河清吹又称“吹打”、“吹手”、“吹打锣鼓”等,在潮河约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潮河福集镇曾大冲村八社曾远志的祖父曾世俊,拜师金龙施松柏,传至曾远志已是第四代传人了。潮河清吹以不择场地,自娱自乐,方便庄重而气氛热烈,博得广大群众的喜欢。
潮河清吹早期是为红白群众操办丧事围打,一般是“坐夜”下午和晚上到丧事家里吹打,至第二天早上出殡送丧上山,以服务民众,表达追悼怀念之情。后逐步出现在节日、庙会上。近五十年来,由于潮河清吹气氛热烈,随着民间风俗的改革与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改变,潮河清吹也在喜庆日子里表示庆贺、祝寿等。在规模较大的群众活动中烘托气氛,喧染场面。同时还为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幺姑灯、马儿灯、牛儿灯、狮灯、龙灯等作吹打伴奏,以增强表演效果。
潮河清吹是体鸣乐器通过旋律组合、节奏变化、速度处理的合奏吹打演奏形式。通常运用的乐器有堂鼓、锣、钵、马锣、镲、唢呐六种。根据演奏场面的需要,还可以加大鼓、铛锣等。在演奏中,堂鼓手起整个乐队的指挥作用,分别用单键、双键击鼓、 手抖动、手划弧、鼓上画圆等手式指挥变化,在民间清吹演奏中俗称“递点子”。锣的吹打讲究音泛,分有正棰、反棰、赶棰等。根据不同的情绪需要,分别吹打锣面的不同部位以使音色变化,变换其吹打旋律结构。马锣在吹打中,乐手可根据需要,把马鼓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抛丢,既丰富了演奏的特色,也是民间“清吹”名称的源由。潮河清吹的乐谱均为演奏总谱,流畅的旋律称为锣鼓经,下面分别为堂鼓、锣、钵、马锣等的演奏的分谱。分别用董拱、状、丑、弄等汉字表示堂鼓、锣、钵、马锣等的演奏音符,通常采用1/4、2/4、4/4拍号记谱。
潮河清吹的最大特色是有固定的曲牌,根据不同的旋律形式、节奏特点、表现以及对象的不同等,取用不同的曲牌而且曲牌名称特别雅致。如有表现场面热烈的黄龙滚、龙虎斗、冲天炮、双燕别翅等;有表现风光景色的如两条河、丁家凹、五马江①—⑤等;有表现演奏变化的如十八铰、巧七棰、四路镲、黄板、赞板等。潮河清吹由五种乐器组合演奏,见证了潮河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历史,既有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成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价值,又是研究潮河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