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牛儿灯
奇峰牛儿灯历史悠久,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它通过模仿牛的生活习性和劳作,表现农民对牛的崇敬和土地的眷恋,展示了牛在农耕时代的重要性,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广泛流传于奇峰及周边山区农村。
奇峰牛儿灯观赏性很强,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村生活,语言质朴生动、风趣诙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常以放牧、农耕为背景,仿照牛的各种动作加以提炼,配以大锣、小锣、小鼓和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进行演出。演出形式包括单牛表演、双牛表演两种。牛的颜色分别为黑色和黄色。舞台道具有牛头、牛衣、背篼、镰刀、牵牛绳和鞭子等。表演时,演员用生动、滑稽的技法演绎牛吃草、牛打滚、刨虱子、洗澡、牛打架、放牛娃拆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原生态动作,将牛的忠厚、勤劳、勇猛和放牛娃的天真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奇峰牛儿灯演出场面热闹、富有生活气息、极具娱乐性,给观众带来极大的乐趣。它反映了人与牛、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和谐,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农耕原生态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但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奇峰牛儿灯日渐式微。很多人对这项传统文化并不理解,更不愿意学,很多人已不知“牛儿灯”为何物,亟待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