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秧歌
仁和秧歌流传于泸县境内及川南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农业劳动,最初是仁和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通过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朴实的情感民间传统舞蹈,在逐渐演变中吸收了北方秧歌的精华,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多的历史。仁和秧歌经过历代传承人的不断改进,到解放前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分有老太婆、老太爷、幺姑、三花脸等角色。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人,多则数十人。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舞蹈基本步伐有跳步、蹲步、踢步、弓箭步、十字步、大八字步等,基本动作20余个。仁和秧歌的演唱曲目幽默诙谐,表演内容主要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包括民间琐事,传说故事,家长里短、轶闻趣事等,多为即兴演唱。其唱腔分为高腔、平腔、花花腔三类,曲牌主要有唢呐曲牌和唱腔曲牌两类30余个。伴奏乐器除唢呐、二胡、笛子外,还有、大锣、大鼓、铙钹、马锣、小镲、碰铃等。仁和秧歌是广场艺术,通常在春节期间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演出时舞者扮成生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手执扇子、手帕、鼓、棒、伞等道具,边歌边舞,极具观赏性,在得胜镇民间极为流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目前仁和秧歌已列入泸县第二批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